墨香童趣映南社,非遗传承润心田

墨香童趣映南社,非遗传承润心田

7月11日,2025年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"童学相伴·点亮南社"社会实践队走进阿拉尔市南公园社区,为15余名各族儿童带来一场"书法+剪纸"传统文化体验活动。实践队成员化身"文化摆渡人",与孩子们共执笔墨、同剪红纸,让非遗技艺的温度在指尖流转,让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心田生长。

一、实践初心:让传统文化走近社区少年

作为南疆高校文化服务社会的窗口,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连续多年组建暑期实践队,聚焦青少年文化启蒙。“我们想撕碎‘非遗 = 阳春白雪’的标签,用童稚能懂的语言,讲好文化传承的故事。”实践队负责人庞子健道出初心。此次活动创新设计“双轨教学”:晨曦中的书法课堂,融笔法研习与诗词意境于一体;午后的剪纸工坊,让动手实践与创意奇思碰撞火花。

南公园社区工作人员表示,南公园社区儿童暑假活动以文体娱乐为主,传统文化类课程较为稀缺。“实践队的到来,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新窗。”她望着活动室墙上错落悬挂的剪纸作品,眼中漾着笑意,“社区已计划在文化长廊特设‘少儿非遗作品展区’,让这些稚嫩的创作成为常驻风景。”

二、笔墨传薪:横竖撇捺间的诗韵流淌

晨光漫过宣纸,书法课堂里墨香氤氲。实践队成员孔德润以 “永字八法”为津梁,用童言破译笔法密码:“横是大漠孤烟直,竖如胡杨立苍穹,点似星子落玉盘。”他挥毫示范王昌龄《出塞》,讲解 “飞” 字时妙语连珠:“撇要像雏鹰振翅,捺须如骏马扬蹄。”

8 岁的维吾尔族男孩第一次执起毛笔,宣纸上的名字虽显稚拙,却藏着破土而出的欢喜。他举着作品奔向老师的身影,恰似追逐光的幼蝶。两小时的沉浸后,《从军行》的豪迈、《凉州词》的苍凉,都在孩子们的笔端有了天真的模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图为实践团队人员教孩子写书法 庞子健 供图

三、剪纸生花:红纸翻转中的匠心萌动

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,为剪纸工坊镀上金边。30张丹红在孩子们手中翻飞,实践队队员曹建龙执剪示范,从“对折成趣讲起:“折出三角天地,画半颗心,剪开便是圆满。他展示亲手设计的 “蝴蝶窗花,鼓励孩子们挥洒想象:“可以剪大漠的胡杨,剪天边的流云,剪心里的万千气象。

活动尾声,孩子们举着各自的作品笑靥如花:有的剪出了富有童真的爱心,有的裁出绽放的花朵,还有的将维吾尔族特色花纹融入红纸之上,是童心与匠心的共舞,是民族文化的交响。

 

图为孩子举着自己的作品向镜头展示 庞子健 供图

四、润物无声:从课堂到生活的文化浸润

本次活动共产出15幅书法作品,18张剪纸作品,其中8张被孩子们带回家装饰墙面。"传承从不是宏大的宣言,而是一次认真的落笔、一剪专注的剪裁。"社区负责人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感慨,"当传统文化变成可触摸、可创造的生活片段,它才能真正活在当下。"社区居民张阿姨指着孙女的剪纸说:“以前总觉得非遗是‘老古董’,如今才懂,它就在孩子的剪刀尖上闪光。”

五、余韵悠长:让文化种子在南疆扎根

 

图为实践团队人员与书法课孩子们的合照 庞子健 供图

夕阳为社区活动中心镀上暖金,窗内的光影里,文化传承正悄然生长。没有喧嚣的仪式,无需刻意的雕琢,一笔一画是文明的刻痕,一折一剪是基因的延续。

这场跨越年龄与民族的文化对话,不仅让非遗技艺"活"在社区,更让文化自信"种"进童心。正如实践队的活动口号一样:"我们不是传承者,我们是播种人。"在塔里木河畔,文化的种子正悄然发芽,等待长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绿洲。

 

(文 张雅 任雅萌 庞子健)